|
盤菜的起源
到底『盤菜』是從何而來的呢?為何只有香港的新界圍村人才會用『木盤』盛載食物呢?首先,讓我們看一段宋朝末年的歷史︰宋朝末年,張世傑、陸秀夫等大臣擁立益王為帝,是為宋端宗。文天祥這時在福州,繼續組織軍民抗元。但元兵南下追殺,端宗南逃至今日九龍「宋王臺」 公園附近。景炎二年九月,元軍窮追不捨,端宗只好帶著十幾萬軍民,輾轉遷移到今日湛江市一帶。景炎三年四月,端宗病死。陸秀夫、張世傑等又擁立八歲的趙昺為帝,改元祥興。祥興元年六月,宋室遷到新會崖山。祥興二年 (1279年) 正月,元軍進攻崖山,張世傑領二十萬軍民拼死抵抗,與元軍決一死戰。元軍把被俘的文天祥押到崖山,要他向宋軍寫招降書,但文天祥誓死不屈,悲憤萬分地寫下《過零丁洋》詩,並慷慨就義。
過零丁洋 文天祥
干戈寥落四周星 辛苦遭逢起一驚
身世飄搖雨打萍 山河破碎風飄絮
皇恐灘頭說皇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
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
「宋皇臺公園」為紀念宋末皇帝南逃的事件而建,確實有史料證明。文天祥在崖山不屈,寫下《過零丁洋》詩,零汀洋為香港水域。文天祥後人在現今新界的新田定居,為新界五大族之一。人們說盤菜是因為皇帝南下至新界,乃盛宴佳餚招待,但用木盤載食而起名。又有一說盤菜起源自客家人的「九大簋」,將九種菜餚置於木盤中食用而來。故事孰真孰假,都有好幾個說法,大家不妨研究一下。
甚麼是正宗圍村盤菜?
正宗的圍村盤菜並沒有蝦、沒有炸魚、沒有魚蛋,更加沒有扣肉。但後來為了時尚的需要而加入了各式各樣的菜餚,從而增加了盤菜的花款。『門鱔乾炆豬肉』是正宗圍村盤菜的『靈魂』,只有用上等的靚門鱔乾來紅炆豬肉,才可以做到色、香、味俱佳的盤菜!因為那些香濃的肉汁會慢慢的滲透到下層比較啖口的食物當中,從而帶出整個盤菜的風味。『門鱔乾炆豬肉』要用新鮮豬肉洗淨,出水,走油及用煎香的靚門鱔乾,再配合薑、蒜、木耳和各式的醬料等,紅炆兩個多小時而成。『家和盤菜專家』做的是現今市場上仍然擁有這種『靈魂』的盤菜,並不是用扣肉,更不是南乳撈豬肉,而是不折不扣,真材實料的『門鱔乾炆豬肉』。
食用盆菜心得
由於盆菜是以外賣包裝,用金屬盆盛載,最適宜用火鍋爐以慢火加熱食用。將近食飽時,更可加點滾水當作火鍋底,灼些青菜或煮個公仔麵,滋味無窮! 盆菜,既方便又實惠,若一班朋友到訪家中,祇要簡單準備一些白飯及飲品,就有一餐富有特色的菜餚。大家圍爐「食盆」,高興之餘還可以講番個盆菜起源的故事,分享一下色、香、味以外的文化。 還有一個「食盆」時相當重要的心得;一定不可以客氣,記得要 enjoy下,將它反轉再反轉,因底層的豬皮、蘿蔔、枝竹等會吸收上層肉料的精華,如果客氣就食極都係上面幾層,切勿錯過....寶物沉歸底呀。記得,食盆唔係一層層食的。一般圍村人家都有灶頭及大鑊,多數是村民親自烹煮。部份亦會請一些盆菜食府,以到會外賣形式提供,所以一般盆菜都包裝得很方便,輕輕鬆鬆的回家即刻開大餐。
"食用盆菜心得" 文章轉載自:食出本地好滋味 網 頁 |
|
|